我们并不
2018-07-19 10:05:12▲▲▲
点击蓝字关注我
喜欢我 记得置顶
阅读“我们并不”怎么能不听我选出的音乐↓↓↓
明人笔记里,杭城人,最喜,亦最懂及时行乐。
南宋,杭城奢靡之风既盛。秦少游云:杭州风俗细致精巧,羞于简单质朴,而崇尚奢侈华丽。杭人大多热衷佛事。
宋时杭州人,不论贫富贵贱,一眼望去,人人衣着华美。即使贫穷之人,也一定要穿得华丽,意气扬扬,摆出一副富贵人家气派。佛事供奉上,杭州人丝毫不怠慢。开斋,施舍僧人,给佛像开光、上彩,即使穷人,捐钱也毫不吝惜。富人家,祈祷、忏悔、诵经、说法,佛事上所的花费,以千百金计。
苏东坡说:杭州人至死不知战争,四季里嬉戏玩耍。歌舞之声,经久不衰。
江南人民,自古喜好民歌,西汉末年刘向著《说苑.善说篇》,用越国原音记录过一首百越歌,因为文字无法看懂,译为楚文,有优美句子
“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,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……
山有木兮木有枝,心悦君兮君不知”
李白也咏诵过吴歌,曰
“郢中白雪且莫吟,
子夜吴歌动君心。
动君心,冀君赏,
愿作天池双鸳鸯,
一朝飞去青云上。”
杭城人崇尚歌舞。富家人出资,制作服饰、乐器,招伶人十余人为一队,演出传奇剧。闲人作艳词,四处流传唱合。杭城内,以歌舞为生的人,有几千人以上。放浪奢靡,无所禁忌。
杭城人,每遇四季更迭,节岁之际,欣然不知道疲倦。
岁首,杭城传唱着童谚“老子回头,不觉重添一岁;孩童拍手,喜得又遇新年。”。无论士人,还是平民,都看重新年之首,他们往来于朋友亲眷家中,庆贺新年,举杯相祝。满城里,老人,孩子,其乐融融。
立春时,古人有在东郊外迎接青帝,又制作土牛送走代表送走寒气的习俗。
杭城人在立春时增设迎春仪式。集诸伶人,装饰帽子,穿着戏服,乘坐马车,扮演东汉云台二十八员良将,初唐太宗册封的十八学士,多达数十队。艺伎穿华装,佩戴首饰,小孩着锦绣衣裳,坐在高处楼阁中。又制作彩亭数十个,摆放陈列集市里诸般物品,极尽繁华。迎春这天,道路堵塞,杭城人肩膀与肩膀摩擦,群聚街市而观春礼。
天气晴朗,春礼繁盛,杭城人把这天称为,富春。
秋天,霜降时,杭城人祭祀五纛(dào)之神,既主管军中或仪仗队大旗的神灵。预备排列好军人,兵器,像队伍打仗行军一样,旗帜、剑、戟,兵器的光芒遮挡天空。再伴以金鼓、铙、角声,喧哗震耳。杭州人也聚于街市,观看这盛大秋礼。
元宵观灯的民俗,最盛也是杭城。
杭人,用皮、娟布、纱、纸作灯。而古中国,南方北方的贵重名灯,如福建的珠灯、南京的角灯、云南的料丝灯,都荟萃杭城。杭城闹市里,街上搭建木枋,以彩绘装饰。入夜,灯如星布,四下,金鼓丝竹声。观灯者堵塞街道,这样情景,恰似金陵秦淮河畔的元宵夜。
清明、霜降时,苏堤六桥,徘徊烟水,祭扫先人。端午时,西湖夏月,画舫摇曳,投粽湖中。七月孟兰节,民间剪纸为花,燃硫磺尾灯,以木板泛于湖上,夜望如星。重阳登临城南吴山,前望大江,后眺西湖……良辰,享乐,四时不停。
李白,24岁时,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,作《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》“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。而浮生若梦,为几何?古人秉烛夜游,良有以也!”
那意思是:
空间是万物的旅舍,时间是百代的过客。人生就象一次旅行,短暂无常,漂泊无定。死生之别,如梦与醒,纷纭变换。人生,应尽情享受,及时行乐,错过,就无法弥补。
资料:
(明)张翰 《松窗梦语》之《时序纪》、《风俗纪》
▶▶如果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分享到朋友圈◀◀
我们并不 | We are not at all…
微信号:mjgmdm
长按识别二维码 一键关注我